学报编辑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正文
 
试论区域经济学科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王德起
2008-03-16 00:00 学报编辑部 

试论区域经济学科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

王德起[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一、区域经济学科所涉及空间的边界划分

1.区域的涵义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胡佛于1970年提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内聚力是区域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它决定了区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决定了区域的规模和边界。正是这种内聚力的存在,从而在一个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共同的区域利益和区域意识。胡佛:“一个区域,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域,就在于区内有一种认识到某种共同区域利益的一般意识。”

区域,既是一个客观上实际存在,又是观念上较为抽象的空间概念,从小至均质性社区街道这种具体的、微观角度的地域功能单元,大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观念上的全球地域,区域的涵义呈现出“色谱”特征。任何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的空间,“空间”不仅自己本身是一个生产力要素(如土地),而且是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组合的载体,同时也是政府宏观调控或管理经济运行的基本空间。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试图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和途经。空间经济学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2.特征地域

按照区域空间均质性特征,区域经济学科研究的区域范畴应包括城市(建成区)、农村以及城郊地区,如图1所示。这从而决定了该学科的对象内涵应当分别是城市、城郊及农村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而城市已经成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中心地域,并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化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郊区便成了农村地域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域的重要的特殊地域;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由于有农林经济管理这一专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因此,虽然区域经济学科从规范角度讲可以涉及,但不宜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但这并不是说区域经济学科拒绝了对农村地区经济现象及问题的研究,科学发展观之下的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应当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研究的视角及方法论应该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农村问题,以避免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简单重复。

特征地域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例如城市中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还有CBD区域,因为这些地域空间利用用途、利用方式、利用强度乃至地价决定机理大体相似,因此也属于一特征地域。同样,农村区域或城郊区域若有明显的自然条件及空用的特间利征分异,也可以在加以细分,如特色农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等。

    3.综合地域

经济一体化理念下的区域概念愈加综合,综合地域最简单的单元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及其可以紧密影响的农村腹地区域,即克氏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中所描述的最基本地域单元;同时,综合地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群及其所紧密影响的更广阔的地域,如我国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区基本上表现为一个综合地域,例如,北京市作为一个行政管理单元,不仅包含建成区(城八区),而且还包括大兴、昌平、顺义、密云、怀柔等城区及其所覆盖的农村地域。

 

 

二、区域框架下区域经济学科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

  

 1.区域经济学的涵义

区域经济,通常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程必定,2000)。

作为研究区域经济的一个专门学科,不同学者就区域经济学给出不同的定义: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陈栋生,199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郝寿义、安虎森,1999)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资源的空间配置机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及结构,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冯云廷,2006)。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都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研究区域经济学,面对的问题及其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且难度较大。

综合起来,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域经济要素及其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协调区内和区际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这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指的是经济要素、产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律,区域决策是指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对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逻辑框架的构建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地域对象范畴,首先是功能特征区域,也可以说是基本地域,主要内容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土地(广义上还包括其上的自然资源甚至环境)、资本、劳动力、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管理等要素在内的市场机制自组织和政府干预相耦合的一个系统;其次是一个综合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功能区及其要素系统;再次是一个拓展性区域,它是由若干综合地域络合而形成的一个群体地域,如由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还可拓展至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等再大范围的地区,甚至东亚、东南亚跨国地区。区域框架下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特征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单元,在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的当前(截至今年8月底全世界城市化率为50.01%、我国为43.90%),城市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在大城市中还分有许多功能区(如商服中心、工业区等),因此,城市及其功能区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微观单元,侧重点是微观经济组织(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区位,该区域之外的因素皆为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区域基本上与市制管理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区域相一致,因此,综合区域概念下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是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政策问题,包括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区域开发等,它们 很大程度上反映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组织的意志。区域经济在拓展性区域框架之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即包括纯商流的关系如区际(或国际)贸易,也包括反映价值流关系如货币一体化,更包括商品(或服务)生产及消费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从总体思路上,以上述区域概念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框架,可以归纳为“点—线—面—网”的格局。其中:“点”概念下的区域是指城市功能区(大城市);“线”概念下的区域系重要交通线路所表达的交通区位;“面”概念下的区域是指综合区域、农村及城郊地区、大城市地域;“网”概念下的区域是由一系列城市特征区域结成的城市网络体系。

 

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我国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陈栋生教授将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划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三大部分(陈栋生,1993);孙久文教授和叶裕民教授侧重构建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其研究内容划分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际关系、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四大部分(孙久文、叶裕民,2003);安虎森教授归纳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区域的拓扑性质、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空间的地域单元及地域结构演化、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等(安虎森,2006)。冯云廷教授认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区域空间结构、地域分工与联系、区域产业结构成长、区域经济关系、区域资源整合等内容(冯云廷,2006)。尽管他们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无疑都点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应更多地考虑其全面性和系统性,并且要紧密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角度予以审视和归纳。

因此,本文在界分区域概念及其经济活动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区域经济学(主要从学科角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树,如图3所示。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体系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经济层面、中观经济层面、微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层面是指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层面,行为主体一般是较高行政层次的政府组织,具体内容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区际交流与合作方式渠道城市经济运行模式选择;中观经济层面是对特征区域和单一综合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研究,具体包括:城市功能区或整体城市经济运行模式选择,农村经济运行模式选择(或者“三农”问题研究),城郊经济运行模式选择等,决策行为主体通常为地方政府,如是政府等,决策依据主要是特征区域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土地利用(经济)与管理,资本要素配置与运营,人力资本流动与管理,技术资源配置与创新,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组织的微观单位(企业);微观经济层面主要指具体要素的配置及利用层面,经济活动决策主体主要是企业及个人,决策依据是单位及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具体经济活动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经济)与管理、资本要素配置与运营、人力资本流动与管理、技术资源配置与创新、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组织的微观单位(企业),其中,土地这一要素具有高度稀缺性、固定不动性、不可再生性以及系统复合性(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它是划分区域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承载区域经济的基本空间,土地优化配和集约利用以及高效管理,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项最根本内容。

该内容框架体系强调资源空间配置过程中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规律,即稀缺性资源的选择问题;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及其由此形成的一种有机的空间优化结构;强调该学科的决策性特征,即不通决策主体的理性选择问题。该内容框架体系揭示了区域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经济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及高效合理流动问题,区域的划分是概念上或理念上的,而概念上要素的有机组合才是真实的、具体的。

 

三、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毋容置疑,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制成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提供其企业选址的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制度(含规制)经济学为区域公共决策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为特定区域内的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得区域经济学的决策性得以体现,工商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区域内要素的具体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区域内一个主要决策主体——政府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对而言,几门重要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关系紧密,它们或者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支撑,或者与之部分交叉甚至重叠,从而形成一个学科关联簇,如图4所示。

 

1.与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关系

国民经济管理学是关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规律及其管理问题的科学,主要研究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发展速度与政府的宏观管理问题,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政府干预论”,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宏观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凸现,针对区域的全面性经济管理便引起广泛关注,区域经济管理学也就应运而生。“区域经济管理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一国之内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关联与调控的科学”(杜肯堂、戴士根,2004)。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空间系统,可以认为是具有区域特色或区域差异的国民经济,只不过相对于完全反应政府意志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或区域经济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涵更丰富、主体更多元、视角也更多方位。

2.与产业布局学的关系

产业布局学是研究现代产业各主要部门空间布局的条件和特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科学,它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区位论,包括古典的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理论)、工业区位论(韦伯的产业指向性原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阿隆索等)。与产业布局学基本一致的生产力布局学同样也是以区位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或许后者的研究对象涵义更广泛一些,因为产业只是生产力的一个构成部分,比单一的纯生产力要素(如资本)更复合或更综合一些,角度上也更宏观一些。

产业布局学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只是一个条件;而区域经济学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及其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及管理主体的决策问题,体现决策主体的意志。因此,产业(或生产力)布局学为区域经济学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后者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要比前者要宽泛。

3.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着重区域空间现象的描述性研究,其中城市地理学着重城市现象因果关系的解释性研究以及认识资源空间分配的不平衡性及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状态的评价性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或现代经济地理学)也称为空间经济学,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集中机制,并籍此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及途经,从而为区域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区位”,它从单个厂商区位选择(与微观经济学有交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发展成宏观区域空间利用决策的理论。从需求角度来讲,经济活动需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区位、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环境、公共设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区位环境。因此,区域经济学侧重的是空间经济及社会关系的研究,而经济地理学侧重基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区位研究,并且对区位研究的比重后者较前者更大。

4.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

产业是“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杨公朴,夏大慰,19992002),与产业布局学一样,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来研究整体经济复杂运行中的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即各产业部门间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至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开始被引入中国,将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欧美产业经济学体系与以产业结构与规制政策等为研究重点的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整合在一起,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研究产业内的企业运行这种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基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种分析需要是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某种程度的“失灵”造成的,需要产业经济学去解释经济中无法回避的一些现实问题。

产业经济学不仅涵盖了产业组织—研究市场和企业的微观运行,同时也研究整个产业及产业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以及产业安全等。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较深层次的关于产业发展总体趋势的,以及可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的体现产业所在地区特色的总括性信息。目前,我国学者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至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魏后凯等,2002;郭克莎,2003),将区域产业划分为优势产业、竞争力后进产业、竞争力明星产业和竞争力问题产业,从而为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提升,提供指导意见。因此,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类似。

5.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定义:“凡是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就是广义的发展经济学;而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学,则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把握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以实现从经济不发达向经济发达的过渡,即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绝大多数地区尚处于欠发达或不发达阶段,“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指导各级政府甚至全社会活动的基本依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因此,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同样也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6.与公共管理学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政府组织作为区域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不仅承担着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义务,而且担负着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它需要对区域经济活动及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协调,以保障区域经济与社会良好地运行。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外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首先,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主要指区域经济社会活动所需的各种部门的相互匹配,包括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区内市场(主要与区域性产业活动相对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金融机构、行政机构、咨询机构、各种法规以及众多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匹配;其次,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与依赖,包括区域间分工与合作、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产业链(含供应链与价值链)、都市经济圈、区域性合作、区际经济发展差距等;再次,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主要指能够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也即区域的自组织能力;最后,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主要指能够把组织和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的指令迅速传递到各个经济子系统的“途经”。

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区域政策与制度以及区域发展规划方面有一定交叉,前者为后者提供区域公共决策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学更注重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调解、服务、监督、控制等职能发挥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江曼琦.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通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郝寿义,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杜肯堂,戴士根. 区域经济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茶洪旺,李健美. 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杨公朴. 产业经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冯云廷. 区域经济学[M].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士君,等.“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 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C]. 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05.

[10]艾得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1]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71012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和首都经贸大学重点课程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德起(1963—),山东临清人,博士后,教授。

 

                

关闭窗口
 
 
 
 首页 | 学报简介 | 机构设置 | 投稿指南 | 学术交流 | 编辑部成员 | 编委会成员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致远楼16号邮箱(和平校区),邮编730101;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邮编730020